中醫常見病癥分析
一、 腰痛:分為寒濕性腰痛、腰肌勞損、腎虛性腰痛
1、寒濕性腰痛表現為脊椎強痛,或痛連腰脊、腿臀部,患處覺冷,每遇氣候驟變,陰雨寒冷,則發作加劇。
2、腰肌勞損 腰部酸痛,屈伸不利,轉動則疼痛加劇,嚴重者不能彎腰。
3、腎虛腰痛 腰膝酸軟無力,兩胯發沉,隱痛。頭暈、精神倦怠。
選穴:①腎俞 ②腰眼
腰膝酸軟加委中;椎間盤突出加命門、腰陽關;坐骨神經痛時加環跳,陽陵泉;(拔罐對寒濕性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患者有效)。坐骨神經痛通常由腰病引起,起初多為腰肌勞損進而發展到腰脊間盤突出,變形壓迫到坐骨神經進而引起,自腰部、臀部、大腿內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的疼痛。
一般表現為燒灼樣刺痛或鈍痛,并呈放射性。遇天陰,下雨寒冷氣流等原因癥狀加劇,重癥患者導致行走不利,甚至臥床。
選穴:一般沿坐骨神經通路選穴。
①環跳、承扶 ②殷門、委中 ③陽陵泉、足三里
并可在環跳、痛點處施以拔罐。
二、下肢靜脈曲張:多因長期站立、受寒、心臟心動過緩、妊娠等原因引發。主要原因為下肢氣血液血流不暢,血瘀結所致。
初期表現為腿上出現蚯蚓狀的血管突起,進而血管扭結,形成大包,逐漸顏色發紅、發黑,顏色愈重,癥狀愈重。有時形成大面積的變色區域,這些區域發癢、發干,撓后會形成潰破點,經久不愈,所以靜脈曲張,俗稱“老爛腿”。嚴重者形成壞疽,組織細胞大量壞死,只有鋸掉部分腿。再者因血管發脆,蚯蚓狀突起極易破裂,形成暴血管,如不及進送醫院止血,極易引起生命危險。
通過針灸可以加強下肢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溫經散寒。
選穴:①曲張點、陰陵泉 ②足三里、解溪 ③三陰交
三、糖尿。菏怯梢葝u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患。
發病主因:肥胖、環境因素、遺傳。其它原因病毒感染、不良的飲食習慣。
表現:“三多一少,逐漸消瘦”——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組織修復能力和抵抗能力下降。
血糖(BS):成人 3.9—5.8;大于60歲 4.4—6.4
針灸能控制到:(1、飯前7.22 飯后8.88, 2、控制合并癥:如白內障,末梢神經炎,心肺合并癥等)
根據三多癥狀可分為上、中、下三消
① 上消: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
選穴:廉泉、魚際、列缺、胰俞
② 中消;多食易饑,胃中嘈雜,煩熱多汗,形體消瘦,便秘,尿混濁。
選穴:中脘、上脘;足三里;胰俞
③ 下消:小便多,尿如脂膏,尿甜,顴紅虛煩,腰膝酸軟
選穴:關元、中極;三陰交
四、頸椎。阂话闶怯捎陬i椎間盤退化導致上下椎體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供血引起一系列癥狀。
臨床表現為:
①神經根型:常因寒冷、勞累、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誘發。再現為活動受限,多發放射性疼痛。嚴重時,放射到肩、背、頭部。
②脊髓型:早期單側或雙側下肢發緊。然后無力、軟弱。嚴重者小便潴留、臥床不起。③椎動脈型:主要表現為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腦暈、惡心、耳鳴、耳聾、視物模糊。
④ 交感神經型:其有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兩者共有的特征。
治療原則:巰通經絡、活血化瘀、驅風散寒
它是一種長期、慢性、進行性疾病,且容易復發,故非手術治療,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多采用理療。一般有牽引,氣套(通過打氣托氣)針灸。中老年后伴有頸肩綜合癥,單側牽扯行手臂發麻、發痛。
五、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組織的一種無茵性粘連。屬老年性退行性病變。中醫根據其受風寒勞損誘發等誘因,定名為“漏肩風” 、“肩痹”;蛘叻Q之為“五十肩”,因為多發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該病通過一定的運動可以自愈,這是其不同于其它病癥的特征之一。
肩周炎發展一般可分為三期,靜止痛是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晝輕夜重的劇痛。多為勞累過度或受風寒濕等外邪侵入,傷筋、骨、肉所致。
臨床表現:
一期劇烈疼痛,伴有局部功能障礙
二期功能障礙加劇,特別是外旋、外展、后展時
三期肌肉萎縮變形
治療原則:根據受外邪侵入不同,可采取針灸法和熱敷法來活血通絡,根除手、臂、背部的抽痛或肌肉局部腫脹。到第三期限采取肌肉剝離術。
肩周炎和肩部勞損,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區分:
1、 年齡:25、50(50肩)
2、 癥狀:白天疼?晚上痛?一天到晚都疼?肩周炎多為靜止痛,晚上睡后怕冷、怕風
六、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指循環動脈壓持續升高超過90/140mmHg范圍(新標準以kpa計12.7kpa/21.3kpa)
正常的低壓(舒張壓):60—90 mm汞柱
高壓(收縮壓):90—140mm汞柱
一般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
1)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河筛呒壣窠浕顒泳o張引起,多發生在30歲以后,除血壓升高外,常伴有頭痛,頭昏、頭脹、耳鳴、失眠、四肢發麻等癥狀。
2)繼發性高血壓(癥狀性高血壓):可由某些腎臟疾。、慢性腎炎)、妊娠毒血癥腦部疾患,內分泌疾病引起,中醫認為高血壓是一種情志失調癥,由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失調引起。主因肝陽上亢或肝腎陰虛。所以高血壓患者應注意調理情志,另外,通過一定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達到治療的目的。
應注意:①飲食亦低鹽
②適當體育鍛煉,慢跑、氣功、太極拳等
③控制高脂肪食物,少吃動物內臟,多吃山楂、木耳等
④臥立速度不可過快
⑤保持情緒樂觀、穩定
⑥早上喝一杯白開水。保持大便通暢
高血壓是一種危險性病癥,可引發中風、腦梗塞,通過針灸調壓,是一種相對有益的治療方法,能夠替代藥物,完全依賴自身的調理。
七、高血脂:系指人體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含量超過正常值的病癥,以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值的增高最有臨床意義。通過針灸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對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3項均有降低作用,并有一定遠期效果。
八、中風(急性腦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
包括腦出血:動脈硬化性梗塞、腦栓塞及腦血管痙攣
前者:出血性中風; 后者:缺血性中風
腦出血——多見于5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再現為突然昏迷,偏癱、面色潮紅或蒼白,嘔吐,二便失禁。以偏癱,失語,以及昏迷為常見。
腦梗塞——多見于老年人,因急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偏癱、失語等。多發生在安靜休息或睡眠時。一般因為血壓過高,沖擊血管內的粘膜受損,因血管內粘膜受損,脂肪在粘膜下沉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此時,血小板等沉積形成栓塞。
九、胃。焊鶕杆岬亩喙岩l胃炎和潰瘍兩大類胃病。胃炎一般有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胃竇炎。后果有癌變傾向。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一般表現為上腹疼痛、飽脹,燒灼感,消化不良等。嚴重的會導致穿空,出血。一般表現為餐后3、4小時,出現不適,治療原則應為調理胃酸分泌量和胃止痛,西藥鹽酸雷尼替丁效果較好。脾虛胃寒引發胃隱痛,腹脹,遇冷加重。
選穴:①肝氣犯胃——噯氣吞酸,呃逆嘔吐、舌苔薄白
②食積阻滯——噯腐吞酸,不思飲食,食后痛甚。舌苔白膩或黃膩
③脾胃虛寒——胃脘隱痛,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胃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來源于自我調理和保養,除心志舒暢,豁達達觀之外,應輔以相應的食療保;針灸以足三里穴來改善胃腸功能紊亂。
十、哮喘:是一種常見反復發作性疾患,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寒冷節氣候急劇變化為多見。臨床表現以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聲,甚至張口抬肩為其特征。中醫根據其原因可分為實癥和虛癥兩種。
實癥:痰熱、阻肺、咳痰不爽,發熱口渴
選穴:膻中、列缺、肺俞
虛癥:肺氣虛,氣息短促,動則喘甚,汗出肢冷
中醫辯癥施治以降氣平喘為主,需要清肺化痰,補腎納氣。
十一、感冒;是常見的外感疾病,輕者稱為“傷風”,重者稱為“流行性感冒”,以頭痛、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為其特征。
風寒癥:頭痛,周身酸楚,發熱輕、無汗、鼻塞、流涕
選穴:風池、合谷、列缺
風熱癥:頭痛、目赤、發熱重、鼻塞而干,咽喉腫痛(魚際)
選穴:曲池、合人、風池
十二、失眠:是以經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多因思虛過度,損傷心脾、氣血不足、神失所養;或腎陰不足,心火獨亢;再者因飲食不節、情志不遂、肝火上擾、心神不寧。
心脾兩虛:神門、三陰交
胃中不和:中脘
失眠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有藥物依賴性。
十三、神經衰弱:一種常見的神經癥,以腦力、體力、易感疲勞、頭頸肌肉緊張性疼痛、失眠、健忘、煩燥、易怒等主要臨床表現,但無器質性病變存在。
癥狀:睡眠障礙、頭昏、頭痛、心跳加快、煩燥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多汗、四肢發冷。
如果長期服用藥導致安眠藥慢性中毒。肝臟有解毒作用,長期服藥肝臟負擔加重,久而久之,肝臟不能代償從而導致肝功能損害。
選穴:風池、神門、三陰交
十四、便秘:多因過食辣厚味而燥熱內結。胃腸熱滯郁結,氣滯不行,患者多3—4天以上,大便一次,且較困難。長期便秘者,體內腐敗物質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大腸又將有毒物質重新吸收回體內,有腸道癌變等危險。
常見的藥物多為滑腸作用,中藥麻油潤腸丸,番泄葉,果導。食療多為香蕉,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含粗纖維較多的食物。但是藥物及食療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腸蠕動。
而針灸①天樞 ②足三里 ③支溝,可促進蠕動,清熱泄炎、通便。
十五、腹泄: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而言?煞譃榧毙愿剐购吐愿剐箖深。
急性腹瀉:多由飲食不慎,過食生冷或不潔食物或夜間肚子著涼而致。
慢性腹瀉:多因脾胃素虛,或肝氣橫逆,脾胃功能失常,不能腐熟水谷等引起。
急性選穴:天樞,足三里 發熱加曲池、大椎
慢性選穴;中脘、天樞、足三里 腎虛加腎俞
十六、關節炎:關節炎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癥,表現為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1)風濕性關節炎:多侵蝕大關節,有游走性,伴有紅腫熱痛,功能障礙,部分患者伴有心臟病?刹閮葷褚蜃涌筄。
2)類內濕性關節炎:多侵蝕指、趾等小關節及脊椎關節。后期形成鎖狀變形,甚至麥芽腫等關節畸形。
3)骨節關節炎:關節受損多因負重、受力。運動時癥狀加重,并可聽到骨擦音。有些人在關節部位產生唇齒樣的增生組織,上、下樓時,尤為嚴重。
選穴:對應相應的關節。
十七、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為十二對神經中第5對,分眼支、上頜支、下頜。一般多為陣發性閃電樣劇痛(燒灼或刺痛)間歇期無癥狀;颊叨嘁虬l作間隙短疼痛劇烈而難以入睡。
選穴:①眼支(四白、陽白) (翳風、太陽) (合谷 有鎮痛作用)
②上頜、下頜 (下關、頰車、翳內、合谷)
十八、面肌痙攣:陣發性不規則面肌抽搐,有時患者自己感覺不到面肌跳動,以后癥狀加劇,從眼→面部其它肌肉→口角一起抽動,影響美觀,且多發于中年以上女性。
選穴:(四白眼、陽白) (下頰關、頰車) (地倉、口角、翳風)
十九、面癱(面神經麻痹):
1)周圍性:好治,發病突然,初起耳后部疼痛。繼而額紋消失,眼睛不能閉合,嘴角歪向對側,食物嵌在齒頰間,伴味覺減退。
2)中樞性:難醫,常因腦血管疾病或腫瘤等產生。
癥狀僅限于臉下部肌肉癱瘓,皺眉無障礙。
選穴:地倉、承漿、頰車
二十、頭痛:系病人的一種自覺癥狀,常見于各種急慢性疾病,大致可分為由顱內和顱外疾病引起。
1)顱內疾病可分為:腦炎、腦膜炎、腫瘤等。
2)顱外疾病主要有額竇炎、牙、耳、鼻咽喉炎及情緒性緊張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神經性頭痛。
選穴:辯證施治,一般選取風池、頭維、太陽
二十一、牙痛——分為齲齒及神經性牙痛
齲齒只能暫時止痛,消炎止痛之后,應補牙或拔牙
神經性的可用下關、頰車、合谷
二十二、咽喉腫痛:發作期 實證——合谷、尺澤、少商
緩解期 虛證——魚際、合谷
患者不易吸煙,飲酒、進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它包括: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單純性喉炎、扁桃體周圍膿腫
二十三、鼻炎:有過敏性鼻炎及一般性鼻炎。
過敏性鼻之:常因花粉、粉塵刺激加劇
慢性鼻炎:鼻腔粘膜慢性流血、腫脹光滑、鼻塞、鼻分泌物多
慢性副鼻竇炎:鼻塞、流膿、腥臭氣沖、嗅覺喪失或減退,常伴有頭昏、脹、失眠、記憶力減退等。
一般選。河、合谷,頭昏、頭脹加攢竹、風池。
二十四、鼻出血:多因肝胃郁熱或虛熱上擾而發病。導致鼻粘膜充血,碰撞、打噴嚏時,實為嚴重者,低頭或洗臉時即可能出血。
選穴:內庭、曲池、太沖、三陰交
二十五、耳鳴:自覺耳內鳴響 耳聾:聽覺減退、喪失
選穴:肝火上逆引起的,選(聽會、翳風)
外感風邪 加(外關、合谷)
腎虛引起的 腎俞、關元
針灸對神經性耳鳴、耳聾效果很好。
二十六、痛經:婦女在行經前后或在行經期間,小腹部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
①多因行經期間受寒濕之邪,經脈凝滯,不通而痛
②肝郁氣滯,血行受阻而成
③或因身體虛弱、大病、久病之后,氣血不足所致。
選穴:①關元、中極 劇痛加次髎,歸來;腹痛 命門、胃俞
②氣海、太沖、三陰交
③關元、腎俞、足三里
二十七、落枕:睡覺時頭部姿勢不當,局部受寒或輕度扭傷所引起頸部強直、轉動不靈,局部有壓痛、酸痛可擴散到肩、背。針灸效果較好,一般選取肩井穴及壓痛點。做針灸時,將脖子扭向一邊,越痛越扭,一般十五分鐘后即可見效。
二十八、中暑:因長期處于高濕環境下,汗出不暢,熱不得外泄,導致頭昏、嚴重者昏迷。此時,可將病人置于通風陰涼處,并采取物理降濕。
輕癥:大椎、曲池; 頭痛加頭維; 嘔吐加中脘;
重癥:加人中; 抽搐加合谷、太沖; 汗出肢冷加神闕、關無。
二十九: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腎小球和腎小管等實質性病變和尿酸結石形成。并伴有腎功能衰竭,伴動脈硬化、冠心病、腦溢血等。
1)早期多無癥狀,僅有高尿酸血癥
2)急性期:急性間隙性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驟,多于半夜或清晨突然發作關節劇痛(紅腫熱痛,并伴發熱)
3)慢性期:關節腫大,畸形、僵硬,50%患者有痛風石,多發生于關節周圍及耳殼,并可潰破形成瘺管,排出白色尿酸鈉鹽結晶,后期常影響腎臟,出現腎結石,并常伴發腎盂、腎炎及腎小動脈硬化,早期可無癥狀,但尿常規中有紅、白細胞及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