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基礎
一、陰陽學說(最早記錄陰陽學說的是《黃帝內經》)
1、古代哲學思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當中。
陰陽:為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
陰:靜止的,黑暗的;陽:活動的,光明的。
最初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2、陰陽屬性的基本特點
一般說屬陽的特點是:運動的,外向的,濕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
屬陰的特點是:靜止的,黑暗的,下降的,有形的,內向的,寒冷的,抑制的。
二、臟腑學說(中醫核心)
(陰)五臟:肝、心、脾、肺、腎、心包
(陽)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臟象:臟指內臟,象指內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現象。
(一) 中醫臟腑是以部分功能綜合為體現的,是概念的非實質性的器官。
1、肝: ①主疏泄調達(與心情有關);
②主情志(氣血順暢、協調、正常);
③肝藏血(有調節血液的功能);
④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
⑤肝主筋開竅于目。
2、心: ①主血脈(血液、氣血、津液);
②主神智(正常則舌體紅潤,柔軟靈活,語言流利);
③心合脈開竅于舌(睡眠不足,心火過盛、舌尖發紅,異常則舌卷、舌強、語塞或失語等)
3、肺:①主通調水道“行水”(如小便排暢與否,選穴:合谷、風池、大椎、關元、中極)肺主通調水道的功能是肺氣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代謝所起作用的概括。
1)宣發:將脾轉輸來的水液輸布到體表,經體表組織器官利用后一方面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部分水份。
2)肅降:將水液輸布到內臟,經利用后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化成尿液下輸膀胱和排出體外,所以稱:“肺為水之上源”。
②主呼吸;
③主皮毛開竅于鼻(鼻出血、無汗、尿少、水腫、痰濃)。
4、脾:(后天之本)①主運化(消化、吸收);
②主統血(不讓血液外溢,是指脾氣有統攝血液而不使其溢于脈外的作用);
③主肌肉開竅于唇(顏色,干濕程度),口腔潰瘍→脾熱所致,肌肉萎縮。
5、腎:(先天之本)①腎藏精主生長發育(侏儒補腎氣);
②腎主水,主納氣(浮腫)對津液代謝起著主宰作用。一方面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推進著津液的生成,輸出和代謝;另一方面腎臟本身通過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將代謝后的津液化成尿液,下注膀胱排出體外。
(二) 六腑功能:共同生理特點,主受盛和傳化水谷,將飲食物腐熟消化,傳化糟粕。
1、膽:主化生(貯藏膽汁,有重要的消化作用)疏泄(口中發苦,目黃則降膩,不能吃油膩)。膽汁來源于肝,由肝之余氣所化生,隨消化的需用排于腸中,代謝廢物的排泄。
2、 胃:主受納(接受一切)腐熟,初步消化。
3、 小腸:主吸收(營養)分清泌濁。將通過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吸收)和食物殘渣(推向大腸)兩部分。
4、 大腸:傳化糟粕。
5、 膀胱:貯尿、排尿。
6、 三焦: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腎、膀胱、子宮)。
概念:①指六腑之一;②不指單純部位。
作用:調節氣機,人體氣血的調節器。
氣血: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表現,人體營養性的物質基礎;津液:所有水濕類的東西(唾液、小便等)。
《靈樞?營衛生會》歸納三焦的功能特點為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第二章 人為什么會生病
一、病因
病因: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亦稱“致病因素”“病根”。
1、外因(外機)(風、寒、暑、濕、燥、熱或火)外感六淫自肌表,口鼻而入,侵犯人體,屬外來之邪。①風:外風,自然界的,感受風寒,屬“百病之長”,是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風邪傷人致病變部位不固定,由于風性善行,正氣虛,邪氣盛!胺稣钚啊。內風,臟腑功能失調。
如:胃 實癥的痛:強刺激、時間長 實則瀉
虛癥的痛(受寒引起)補法 虛則補
②濕:濕氣與氣候有關
南方人:濕氣重、祛濕
北方人:寒氣重、保暖
③燥(秋季):易傷脾、大腸、肺(內燥:熱盛傷津)
④火:火氣,易生風動血,易傷津耗氣。
2、內因(內機):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
致病特點:七情皆從心而發,直接傷及心臟,影響臟腑氣機,多發為情志病,病勢變化與情志波動關系密切。
3、飲食方面:①量 ②營養的搭配 ③規律性
飲食不節:饑飽失常;飲食不潔;飲食偏嗜。
4、勞逸程度:久坐傷脾;久立傷腎;久臥傷筋。
5、癘氣:癘氣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其致病特點是發病急驟,病性較重,是病癥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6、寄生蟲:常見寄生蟲有:蛔蟲、鉤蟲、蟯蟲、絳蟲、血吸蟲。
① 蛔蟲:臍周腹痛,時作時止,伴手、面色萎黃,寢時磨牙,便出蛔蟲。
② 鉤蟲:手足皮膚瘙癢,喉癢,胸悶,咳嗽。
③ 蟯蟲:肛門奇癢,夜門尤勝,睡眠不安,夜間可在肛門處觀察到細小白蟲。
④ 絳蟲:腹痛、腹瀉,食欲亢進,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大便常排出白色扁的蟲體節片等。
⑤ 血吸蟲:早期可見惡寒發熱,倦怠發疹,咳嗽胸痛,繼則腹瀉,下利膿血,日久則腹脹,晚期則腹大如箕,形體消瘦,甚至吐血、便血等。
7、 藥邪:稱用藥不當而造成疾病為藥邪,常由用藥過量,藥物炮制不當,藥物配伍不當。
致病特點:表現為中毒癥狀,發病急,病勢易趨危重狀態,加重原有病情,變生其它病癥。
8、 醫過:指醫療過失,一般是指由于處方箋語言不妥,文字不規范,或誤治,操作不當等原因引起的。
9、 外傷
10、 先天因素
二、病機
定義: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
中醫病機學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1、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以及津液代謝失常等。
2、系統病機;外感病機,衛營血病機和三焦病機等。
經絡病機:臟腑病機、官竅病機等。
3、癥狀發生機理:全身癥狀和各系統病變常見癥狀發生機理以及疾病的傳變等幾部分。
中醫病機學的特點:表現為根據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象理論,一般多是把局部病理機體變化和全身聯系起來,通過臟腑組織經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關系來探討疾病的發展,傳病規律,從而形成了注重整體聯系的病理觀。
第三章 中醫診斷學
診斷:察看、詢問、檢查病人、掌握病情資料,從而對病人的健康狀況和病情的本質進行辨識,并對患者病癥作出概括和判斷。
1、望:①看神色、氣色;②看面色
黃——血虛,脾虛; 黑——腎陰虛,胃陽虛; 紅——面色微紅,高血壓;
白——氣血虛,貧血; 青——肝臟功能不好。
③看舌苔,舌質(形狀、大小、胖瘦、顏色)
紅——熱 白——寒 褐色——腸梗阻
舌苔重——邪氣重,舌上有厚厚的黃苔多半是淺表性胃炎或是胃潰瘍復發。
2、聞:嗅—— 氣味; 聽 ——聲音。
3、問:吃飯、大小便、睡眠等正常與否。
4、切:①切腹 ②切脈 三部九候:頭(天、地、人)、手、足。
三部九候:①為《素問》三部九候說法
②為扣脈中寸、關、尺,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脈診部位有三種:①遍診法——三部九候法
②扣診法——位于兩手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扣分寸、關、尺三部。
掌后高骨(橈骨莖突)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
左:心、肝、腎 右:脾、肺、命門
寸 關 尺
左:心(膻中) 肝(膽、膈) 腎、小腹
右:肺、胸中 脾、胃 命門
常見脈象:1)浮脈:主表癥:輕按即得,重按反弱。
主:感冒、發燒
2)沉脈:脈象:輕按不應,重按乃得。
主里癥:內臟疾病、感覺、沉緩
3)數脈:一息五主以上(每分鐘大于90),正常70-90/分。
主熱癥:有力為安熱,無力為虛熱
4)遲脈:脈來遲緩,一息四到以下(每分鐘不足60次)。
主寒癥:脈搏來三至號為遲,小快于遲作緩,遲來一息至唯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5)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寒癥:肝膽病、痛癥、痰飲、癥疾
6)滑脈:往來流行,應指圓滑,如珠滾盤。
主。禾碉、食滯、安熱、淤血、妊娠、主水濕
7)結代脈:心臟病,沒有規律跳動。
平脈發生生理性變化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四季氣候的變化: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②地理環境:南方:暖、濕,脈象多細軟,略數;
北方:地勢高,寒燥,脈象沉、實;
③性別:女比男脈象弱而快;
④年齡:小孩脈率較快,青壯年有力;
⑤體格:胖人多沉,瘦人多;
⑥情志;
⑦勞逸;
⑧飲食。
“一息四至”一息——呼吸,每次診脈時間不少于五十動,而以3-5分鐘為宜。
第四章 電子脈沖針灸
脈沖電針:商業名:萬匯“好大夫”
產品名:低中頻脈沖治療儀(電療儀)
1、分類
按產地:①上海、江蘇、浙江(華佗治療儀、康伴治療儀、康生治療儀)
②山東:專病治療儀(高血壓)
③黑龍江:灸療儀、仿灸儀
④廣東、福建:音樂治療儀
⑤陜西、河南:磁極針
2、電針灸的種類
頻率:低:20HZ——1000HZ
中:1000HZ——10000HZ
高:10000HZ以上
①低頻電針儀:頻率低,治療范圍廣
按摩器——阿是療法,“天宗”“天應”“痛點”
②調制波電針儀
兩種波形在一起能克服電適應(強度不變,頻率不變,起初刺激時最有效)
③音頻治療儀
④專病治療儀
⑤經絡導平儀(南京較盛行)
3、脈沖波形與治療的作用:
①疏波——30HZ以下,主治中風; 密波——30至1000HZ,鎮痛效果較好。
②連續波——疏、密波聯系在一起
③間斷波——能克服電適應,肌肉萎縮
④順經取穴
⑤針療、罐療一體化
4、保健
①灸足三里:調節腸胃功能
②美容:面部強度小,促進血液循環,擴張微循環,加速營養成分帶到面部各個地方。
第五章 針灸為何能治病
1、具有鎮痛作用,能疏通經絡;
2、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如感冒,支氣管炎;
3、提高人體免疫力,激活人體細胞,增強抵抗外邪的能力;
4、調節臟腑功能;
5、扶正祛邪。
第六章 配穴原則
1、 本經選穴
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選擇與之相應的臟腑穴位
2、 表里經配穴
取本經上的原穴位,配表經上的絡穴
3、 前后配穴
胸前,腰背后:如天突——大椎 ; 治支氣管炎 :神厥——次髎;
胃。褐型蟆赣; 腹瀉:天樞——大腸俞(便秘)
4、 上下配穴
頭痛:強間——豐; 心胸疾。簝汝P——公孫
5、 左右配穴
①左病右取 ②雙側同取 ③取同則(治患側)加強穴位協調治療作用
第七章 病癥分析
1、 中風(中醫名稱)(黃帝內經有記載)無概念有癥狀
①中絡 肌膚不仁,說話不利
②中經 舉動不能活動
③中臟腑 不識人(植物人)
原因:肝風內動,挾痰阻絡,經絡不通,氣血失暢,運動不能。(中醫)
西醫說法:腦血管意外。
選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
下肢:足三里,環跳、委中、承山、太沖、解溪
腦梗塞:腦血管本身的病
腦栓塞:心臟病導致心臟上的栓子被血液沖到腦部
腦溢血:高血壓、高血脂,血管壁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容易破壞形成出血
2、 胃病
① 脾胃虛寒:痛勢綿綿
② 胃陰不足:燒灼感,舌苔少薄
③ 肝火犯胃:面紅耳赤,肝氣郁結
辨證施治:同病異治:同一種病癥可以選取不同方法治療
異病同治:不同的病可以用一種方法或穴位治療。
第八章 傳統中醫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中醫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醫學的基礎理論核心,是中國古代醫家的重要發現。
經絡是經脈搏和脈絡的合稱。 經是指直線,絡是指網,脈代表血管。經絡是人體中運行氣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干是經脈,小的支干是絡脈。最早記載經絡學說的書籍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帛書《經脈》篇。
經絡的主要作用是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將人體臟腑器官和四肢百骸聯成一個有機整體,能運行氣血,營養周身,維持人體各部功能活動的相對平衡。經絡的主要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溝通上下,聯系內外。因為一個的皮膚、腠理、五臟是一個相互連屬的有機體,經絡通過遍布全身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運行氣血、營養自身。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家物質基礎,氣血對機體各部分組織有營養作用,它必須通過經絡系統傳輸彌散作用來實現。
3、經絡有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尤其是皮部和絡脈有抗御外邪的作用。
4、由于人的身體內外連屬,所以經絡同時又有傳注病邪,反映病癥的特點。抵御外邪,、保衛機體。經絡中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同時還包括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經脈包括十五大絡以及許多難以計浮絡和孫絡。針灸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中醫學精華。針灸的學科范圍在不斷的擴展,已經由早先的一根鋼針治病發展到電針,脈沖針達到循經感傳的目的。
第九章 日常保健穴位
1、涌泉
位置是足底部前掌凹處!坝俊敝杆蛏喜,“泉”指泉水,意喻該穴為腎經的井穴,比喻脈氣從足底部昌出來的情況,涌泉主降一切,降壓、調息對高血壓、暈厥、下肢癱瘓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2、風池
“風”是指風邪,“池”指池塘,這里是凹陷,本穴在項側凹陷處,是風邪易于侵犯的地方。主治病癥為感冒、頭痛、眼病、高血壓以及腦部疾病。
3、 足三里
“里”指寸,表示膝下三寸處,足三里是人體第一大補穴。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腸炎、痢疾、高血壓、神經衰弱、高血脂癥、中風偏癱、闌尾炎、膝關節痛。
4、 合谷
“合”指會合,“谷”指山谷,合谷是拇、食指相合處。主治病癥為感冒 ,面神經麻痹、中風偏癱、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體炎等。
第十章 防老抗衰之法
中老年人從45~55歲的10年是人體衰老最迅速的10年,如何延緩衰老,強身保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
1、用腦不傷神,提倡多用腦,因為用腦可以益智,但不能過度,過度則傷神,中老年人可用腦30-60分鐘休息一次。
2、 勞不傷筋,體力勞動壯筋骨,強體魄,通經絡,活血脈,但應量力而行,否則會傷筋骨。
3、 生活要有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
4、 要修心養性,調整情態,清心寡欲,淡薄名利,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心胸開闊則百病皆消。
5、 講究衛生,要勤洗理,常換衣,保持室內衛生和空氣流通。
6、 禁煙酒,合理飲食,提倡:
①少食多嚼;
②少肉多菜,多吃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
③少鹽多醋,可防止維生素C破壞;
④少糖多果。
7、 少愁多樂,少車多步,適衣莫捂——提倡“衣著八分暖”。
8、 調理情操,要懂得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要挖掘情緒,避免情態推敲傷及五臟。
9、 合理保。菏撬幦侄,要多采取理療控制感染,增加肌體免疫力,促進炎癥吸收。
10、 針灸施治口決:
肝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頸項錄列缺
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 胸脅內關謀
發熱找大椎 肩膀有曲池 涌泉來降壓
驚風太沖急 婦科三陰交
第十一章 針灸治療儀原理、功能特點及同類產品比較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由氣、血形成。氣傷則痛、血傷則腫。
氣生血而養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血通則疾病愈。
傳統針灸:斷針、暈針、血液交叉感染等缺點。捻轉拉插產生電脈沖治療。
一、 治療功能
① 針灸:不會出現暈針、斷針、穴位不準等情部。
② 電療:安全電流 <36V安全電流。
③ 磁療:利用人體這個導磁體與輸出的交變電流進入人身后重新產生磁。
④ 罐療:走罐可以起到刮痧的效果。
⑤ 刮痧:新功能。
⑥ 保。捍笞抵胃忻,足三里治腸胃,勞宮穴調節自身正氣。
二、 產品的特點
1、治療范圍廣,尤其是呼吸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病。
2、療效顯著。
3、針療、罐療雙效合一。
4、刮痧。
5、醫療技術新突破 手足水針反射療法——新世紀療法
三、 好大夫與傳統針、罐療的對比
1、操作簡單,采用微電腦集中控制
2、使用方便,體積小,攜帶方便,隨時隨地治療
3、避免血液交叉感染
4、減少患者治療時的恐懼感
5、與傳統罐療相比,避免燙傷,易起水泡等缺點
6、針、罐疊加,實現雙效合一
7、實現醫療家庭化
四、 與同類產品的比較
1、脈沖類(怡達、依萊克醫士、今通)
、僦委熢恚褐嗅t經絡學為基礎。
②功能特點:“好大夫”集多種功能為一體,怡達針灸筆無定時功能,依萊克醫士只有針灸療法,療效不明顯。
③使用方便程度:相當方便。
④治療范圍:含蓋了傳統中醫治療的各種疾病。
2、藥物滲透或熱敷類(六合、綠海、華洋)
①治療原理:以藥物治療為主
②功能特點:熱敷及藥物治療
③使用方便程度:某些部位不方便做治療
④使用范圍:疼痛類、風濕類疾病、其它疾病做輔助治療
⑤缺點:燙傷皮膚,夏季起水泡,冬季易感昌
3、磁療、罐療類(哈慈、康祝)
①治療原理:無脈沖、與傳統罐療相同
②方便程度:極為不便
③治療范圍:疼痛類、風濕類、其它欠佳
④缺點:拔罐時皮膚起水泡及皮膚潰瘍
4、遠紅外線類(利德、周林)
①治療原理:熱療,遠紅外線烘烤
②方便程度:時間、地點受限制
③治療范圍:疼痛類、風濕類,其它療效一般,甚至無效
④缺點:使用不便,顯效慢,治療時受天氣影響,治療病癥單一等。
第十二章 降壓測壓儀治療原理,功能特點及同類產品比較
一、 測壓降壓原理:電子聽診與電針灸治療相結合,傳統(聽診測量血壓)
醫用降壓儀:①對特殊傳感器收集的信號及分析,并將柯氏音放大;
②將柯氏聲信號頻率進行調整,適宜辨別。
二、 降壓原理
高級神經活動紊亂,是高血壓病的主因。由于長期反復的精神過度緊張及疲勞,或強烈的精神創傷,使高級神經活動了生紊亂。外界不良刺激引起大腦皮質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或興奮與抑制失調,因而在大腦皮質形成頑固的“停滯性”興奮灶,使皮質下視丘和延腦等血管運動中樞失去正常調節功能。最初皮質抑制過程占優勢,皮質下中樞釋放,故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因而引起全身小動脈張力增加,形成血壓增高。降壓儀所輸出的特殊信號作用于選定的末梢神經的感受器(穴位),通過迷走神經興奮性的提高,使血液中的乙酰膽堿含量上升,兒茶酚胺,去甲腎上腺素、副腎素、多巴胺含量降低,使高度興奮的血管運動中樞得以控制,從而解除了全身小血管的痙攣,血壓下降。根據祖國醫學理論,高血壓的發生,主要是肝腎的陰陽平衡失調,導致肝陽上亢,氣血上沖頭腦,致使面紅耳赤,頭昏頭痛,煩躁不安,血壓升高。降壓儀所輸出和特殊信號作用于選取定的穴位,通過經絡,調整肝腎,心平潛陽,則癥狀消除,血壓下降。
三、 降壓與藥物的區別(溢血,偏癱)
1、無毒副作用 2、使用費用降低 3、時間短
四、 降壓治療效果
醫用降壓測硬度儀經過臨床驗證,總有效率為90%,顯效率為35.3%,收縮壓下降幅度平均為19.68mmHg ,舒張壓下降幅度平均為11.52 mmHg,平均持續時間為3-6小時。
五、傳統血壓器與針灸血壓器比較
傳統的水銀柱,價格低,準確性高,柯氏音小,適合于專業人士使用。
目前市面流行電子血壓計原理局限,普遍存在靈敏度高,精度差,適應性窄。
六、醫用降壓儀與同類產品
1、 效率高,使用方便,針灸拔罐,手足水針反射療法
2、 降壓持續時間長
3、 可隨時觀察治療效果,把握病情狀況,調整治療方案
4、 治療、測試合二為一。